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荣说,作者:孙小荣
从空间来看,暑期大部分人会选择远途长线游;从出行方式来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驾以及落地自驾;
从出游形态而言,避暑游、亲子游、研学游等具有气候差异,并能满足家庭出游的目的地和深度体验型产品,更受暑期市场的青睐。
另外,户外露营+音乐节/演唱会、体育赛事、特色节庆等“事件体验”型产品也深受年轻客群,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追捧。
暑期旅游需要目的地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做好供需匹配。
具有自然环境优势和清凉气候优势的边疆地区或高海拔地区,比如西南、西北、东北等,游客追寻的主要是大跨度地亲近自然的体验,只要沿途的基础服务配套,比如住宿、餐饮、厕所、加油站/充电桩等比较完善,就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而在内陆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旅游空间,则需要有更丰富的业态和活动,以及全天候的体验供给和服务保障来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尤其是暑期的亲子游市场,很多家庭都是因为想带孩子开拓视野,长长见识的目的而举家出游,既舍得花钱消费,又对体验内容、服务水平有较高的期待。
除了吃喝玩乐的业态,家长还希望孩子能旅有所见,见有所识,达到见多识广、生活美学、消费行为等全方位的教化和启蒙。
这就要求,旅游景区和项目,在提供基础的“风景独好”的基础上,还要有普及常识、展现知识、传播学识等多维度的“场景体验”,甚至于要提供能够实现亲子互动、团体互助式,能够促进构建“亲密关系”情绪价值的氛围营造和情感引导。
对于脱离家庭羁绊的大学生年轻群体,则需要不仅能够释放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还能够产生热点话题的深度参与式业态供给。
尤其是要具有创意性、小众化、个性化的体验场景,传统与新潮,狂欢与宁静,共享与独处,刺激与松弛等可随意切换的夜间消费,满足年轻客群对“极致体验”的追求。
要避免游客仅仅是“到此一游”,简言之,就是要在保障安全、舒适、便捷、物美价廉的前提下,为游客创造更多的“体验域”和“记忆点”。
所谓的体验,就是创造游历消费的仪式感和参与感;所谓的记忆,就是要创造“不同寻常”的经历。
如果在旅游的全过程,游客自发、自觉、自主地多拍一些美图影像,多发一些社交记录,多晒一些美好回忆,那么,这就是“超游所值”的旅途。
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把美好的经历,分享给别人;而总是被自发分享的地方,一定是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