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易水文旅,id:T-newmedia,作者:彭志凯
前些年,乡村旅游爆火,各路投资者、当地政府、相关机构组织等纷纷投入其中,甚至在乡下看中一块地、再看看周边市场,就毫不犹豫大张旗鼓地搞乡村旅游开发。
如今,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项目“一地鸡毛”。笔者近些年也密切关注乡村旅游发展,在与众多相关人士交流探讨中,总结有“五大弊病”未来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这里有深刻的教训,也有些探索和启示,值得关注。
一,警惕“产业结构单一”
搞旅游,如果只盯着旅游产业,注定做不大、做不强。与乡村旅游紧密关联的不仅仅是旅游产业,尤其需要多产融合发展。对于很多乡村而言,仅靠单一的旅游业很难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不少旅游产品会受到季节性影响,并且客流一般集中在节假日,平时人流较少。笔者在一些地方调研发现,此种情况对于村民收入影响较大,一到淡季就没事可做,而前期投入成本不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发展乡村旅游,要基于当地自然禀赋和资源环境优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能融尽融,增强发展后劲以及综合势能。尤其需要构建一个农文旅融合、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的现代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这方面,浙江乡伴集团的相关探索有些启发价值。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注重多产融合。比如农产品本来是作为游客的伴手礼附加设计的,后来发现一、二产的价值,从随手为之的“在地风物”转变为“乡伴赋农”的独立板块,还开辟了直播和电商两个板块。
二、警惕“项目创新活力不足”
当前,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的项目,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提升的体验要求。然而,一方面是乡村旅游需求端的升级需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供给端的创新活力还在下降。
业界的一个观感是,近年来,乡村旅游项目的创新活力明显减弱,基本还是原有的一些项目。不少还停留在吃农家饭、采摘、垂钓、唱歌、打牌等常规项目,搞一些乏善可陈的民宿,农文旅体验、休闲度假等精品项目比较少。特别是临近村庄的乡村旅游项目模仿严重,同质化现象突出,千面一村。
三、警惕“文化内涵缺失"
文化是乡村旅游魂魄所在。当前,很多乡村旅游要么没有文化,要么文化梳理不细不深,要么包装一些假大空式所谓“文化”。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为什么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却搞得如此没文化,是需要反思的。
独特的乡村文化不只是依附在自然风光之上,更是乡村的生产、生活、历史民俗甚至乡村社会治理方式的生动体现。比如乡村历史遗存、事件传说、地名人物、传统民俗活动、非遗技艺等载体,具体到村中的稻田耕地、祠堂、古井、乡村庙宇、乡村牌坊、乡亭、乡桥、乡村古民居等等,都可以包装成传播“乡愁”的文化吸引物。
这方面,携程度假农庄就做得颇有特色。它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和农业农耕、传统民俗文化出发,整合梳理几十家度假农庄资源和特色,巧妙嵌入“农、牧、渔、耕、林”的文化元素,特别是走进少数民族聚集区,做深度的文化体验。
乡村旅游一旦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在亲子游市场、都市白领休憩市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学教育等赛道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警惕"与当地农民无关"
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一上来就是大资本、大项目、大手笔。特别是一些财力较为雄厚的企业进驻后,大量盖别墅、楼房、公寓、主题公园,搞得农村不象农村、城市不象城市。乡村旅游的落脚点是乡村,游客想去体验的是乡村的资源特色、乡村的生活形态。如果把乡村开发得过于豪华,散发的都是城市派的筋混凝土式繁华调性,反而失去了乡村旅游的价值特质。
发展乡村旅游,要扣住 “姓农为农”的宗旨。只有充分发动周边农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干劲,让他们深入参与进来,乡村旅游才能扎下根。在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上,让当地村民拥有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特别是立于当前的发展周期,才能讲出好故事。
这方面,陕西袁家村的经验值得一提。他们打破了过去单一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积极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以合作社形式对利益再分配,探索确立了“全村参与,入股自愿,钱少先入,钱多后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基本原则。
五、警惕"推进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积极性下降"
当前,不少地方的乡村旅游,其可进入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深入破题。有些乡村旅游点道路狭窄、凸凹不平,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有些旅游点客房取暖、厕所等设备条件较差;有些缺乏停车场、公共夜间照明等公共设施;等等。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一个个具体乡村旅游景区所能完全独立解决的,需要协同撬动整合更多资源才能得到有效推进。这些如果不去做,将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前些年,多地相关部门还是努力推进解决的,基于其系统性、综合性、艰巨性,甚而一任接着一任干。但是近年来一些景区景点以及当地相关部门,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等靠看”风气抬头。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不像前些年去想方设法去争取政策支持、跑建设指标等等,其积极性似乎在下降。
一些地方别总干表面上讨巧、热闹、光鲜的事,还要在底部、基础方面下一些苦功夫、笨功夫。未来还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以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大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扶持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发展。特别是近些年一直呼吁的乡村旅游项目用地保障,可以多种形式协同推进,比如积极推动将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支持以出租、合作方式盘活集体、个人闲置房屋、宅基地等资源,等等。
作者为原国家旅游局监管司司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