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力 || “科技赋能旅游”和“科技旅游产品”
劲评论 杜一力 2024-06-18 16:01:53
科技赋能旅游应该是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科技对旅行旅游业的智能化升级;二是科技旅游产品(包括数字旅游产品)成为旅游吸引力,并且和多类型文旅产品结合,整体增强旅游吸引力;三是旅游业装备的科技化提升。关于第三方面“旅游装备的科技化”是一个与制造业升级全面接轨的领域,需要专门研究。而第一方面关于“信息科技对旅游业的智能化升级”已经实现了第一步,就是一路走来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正在布局的物联网对旅游业的革命性改变。其中对旅行和旅游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已经全面实现,无穷多地连接了行住吃游购娱(以及与其他各种要素)的产品组合方式,无障碍地构建了一机在手就轻松搞定从信息搜集到行程预定,再到购买支付等全链条全过程。当下AL时代,更智能的服务正在到来。苹果刚刚发布的与ChatGPT的联手,AI智能处理出行和旅游的过程被简化成为“张嘴一句话”,你需要的行程安排就在你的终端上应声而来,自我合成,完美呈现,把运用者自己设计、选择和比较的“高级智能工作”也统统都省去了。行程中定位技术还将对你服务得更细致深入,以你的方位视角和习惯,提供贴心的图文服务信息,让导航导游贴身伴陪随你。这个体验,前所未有的享受和高级。同时信息技术为企业的旅游产品改进、定制化生产服务、平等构建企业和消费者关系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对政府和社会跟进旅游发展和市场变化,掌握和处理各种大数据,提升社会化安全服务及运行管理形成了前提和依据。当然,这些进步是时代的,是整体性,但是可以看到,智慧旅游是科技运用的活跃领域。

科技赋能旅游的第二个方面。以科技本身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或者以科技增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当下的重点。因为现在是信息科技革命又一新阶段,但是不能叫下半场,当下以5G/6G为物理基础,AI大模型领衔的物联网时代,又是一次新的革命。“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很多行业被颠覆,很多行业新出现,多数行业被改造,未来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在改变。所以现在说科技赋能旅游,不能点到“新业态”“新体验”“新产品”的表面现象就止步,而是要非常重视新的科技催生的新产品门类;要非常重视这些新科技为所有的文旅产品提供的新能力新价值,要学会从中发现科技赋能文旅所带来的新的认识功能、新的使用功能、新的表现能力和新的美学价值。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挖渠引水,大量导入市场产品创新的要素来源;融入时代,自觉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的日常“运用场景”;能力重构,主动迭代促进产业质量整体升级。

科技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新要素。早期说科技旅游产品,指代简单,一是“光影秀”,二是立体动感环幕球幕影院,三是具有科普性质的场馆园区,天文馆、博物馆、生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等。在当前的发展现实中,这种认识简陋完全不够用,无法涵盖科技对旅游产品的多方面渗透和全面提升,更不能表达科技和文旅产品文旅资源相互作用产生的“新物种”。仅仅在数字媒体技术方面,从VR到AR到MR、XR,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再到混合现实,虚实结合,人机互动,投屏技术和各种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呈现的内容大大突破,运用的场景大大开拓,所达的效果大大增强。在当前的发展现实中,科技元素在旅游产品中无处不在,已经成为一种全覆盖的新生产要素。此时,用“科技旅游产品”、“数字旅游产品”也已经不能表达这种发展状况和局面。在当前的发展现实中,因为跨界融合和多元化的参与,使科学、文化、旅游各种领域的概念在这里碰撞和融合,你在说“元宇宙旅游”,他在说“沉浸式旅游”,这些新的表达并不是真正指代某种单独的产品类型,而是提出产品提升的一种境界,表达一种产业升级的追求。比如说“无沉浸,不旅游”,指旅游氛围的效果。当然科技效果不光只有沉浸式,沉浸式旅游也不只有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当下的繁荣和混沌可以认为是科技新元素在发展中深度嵌入的结果。

基于这个逻辑,我想以旅游产品的提升为主线,认识和分析科技新要素尤其是数字技术对旅游产品提升的价值和贡献。

1,数字艺术世界和元宇宙场馆。

光影和数字的世界越来越惊艳越来越玄妙。基于5G,运用虚拟引擎和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新科技,黑科技,数字技术创造的世界是我们不曾见过的绚丽,展示和创意这种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新品类的科技文化产品。苏州,成都,北京,上海,都有各自代表性的作品。苏州的数字艺术馆(政府项目)、上海的teamlab 无界、北京的teamlab无相、成都的《ARTTEMUSEUM》,很多以数字光影与各种奇怪的投屏(LED,OLED,ELED)结合,再与各种艺术装置的结合,创造出的光影之美,技术之美,很超凡,很纯粹。在纯数字艺术这个世界里,创作者使用的技术都很时尚,不过传递的主题都很抽象,很哲学,体现科技的玄妙吧。

更加炫酷的还有“元宇宙”场馆。元宇宙概念很冲击,虚拟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交互,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和期待,不过号称元宇宙的文旅产品暂时还不能满足期待。比如数字人虚拟人的导游或者形象代言,目前多数还不怎么样。现在标志为“元宇宙”的文旅产品,比如法国人的《消失的法老》,X—公司和爱奇艺的《风起洛阳》,还有《灵境》《超级魔方时空》,一众时尚小产品,也都有科技感氛围感,但是囿于技术和经费,这种场馆性质的小空间小制作小流量,经营一般不怎么样。还有那些VR、AR穿戴设施不适感明显,也影响受众面。像超级魔方空间,39块的门票,体验感不太行。所以这种玩法基本上是年轻人的“尝鲜产品”,网红而过。

当前有局限并不代表元宇宙不能有好产品。科技界说“元宇宙”就是数字科技的“诗与远方”,从技术上说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突破和升级支持元宇宙产品的世界。2023年九月杭州亚运会“数字点火人”,全息影像,感觉震撼,这是真正让亿万人同时观看到数字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交互的场景。让你从逻辑上认同,数字构筑的虚拟世界可以走进真实生活场景,而不只是在小说上读到《三体》,在别国的电影上看到《阿凡达》,在国产的电影上看到《流浪地球》和外太空的风暴和黑洞。这个时代,早晚会产生伟大的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交融的大型旅游产品,代表数字时代技术高峰的大制作,就像工业革命时期迪斯尼主题乐园应运而生一样。科技发展高峰期一定会有高端技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但在全球文化旅游行业包括广义的娱乐业现在还没有。有人以为拉斯维加的大圆球极致了其影响力,但是很多人都不认同,我也不认同,虽然大圆球内外的JED设施规模巨大,但是在表达内容上好像并没有革命性技术突破,没有形式和内容内在统一的创新。谁代表未来,还值得期待。

这里多说一句。国内很多科技内容制作企业在元宇宙产品赛道上没有达到“形式和内容统一上的创新”的层级,大家首先考虑的还是打造生态,占领市场。比如前面说到《风起洛阳》就是同名游戏和同名电视剧的线下版,商业模式想的是“一鱼多吃”。有的购买西游系、封神榜、山海经等名着版权,先打IP仗,很多还有大导演加盟。但是目前大家呈现的线下作品,还没有独家技术,更没有革命性的实现方式,IP仗打来打去,只会打成90年代各地泥塑纸糊《西游记宫》的草莽状态。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竞争还没有开始。所以科技呈现方式的在突破才是“元宇宙”的未来。

这是一个科技元素运用的大时代?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大时代大作品即将出现的迹象,但是科技成果在旅游休闲方面的运用中,五花八门的类别的花样特别多,各类产品都有科技运用的试验。品类很多啊,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分类。比如说机器人类,大连博涛的铁甲巨兽算是一类,也很成功,但是那是机械机器人,还不是大家所期待的智能机器人或者仿生机器人。而“任逍遥伴游机器人”、“格斗机器人”、“捉鱼机器人”一类好像是智能机器人的方向,但产品明显很初级,不具代表性。无人机的娱乐化表演又是一大类。这些品类都可以整体嵌入景区,成为景区的吸引力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元宇宙”类的数字旅游产品的技术,却是可以元素化地分别运用到文旅场景的打造和提升中去的。像《灵境》和《魔方》这些元宇宙小制作都在运用的裸眼3D技术、空中成像的数字人技术,这些技术一旦用对了地方,对旅游吸引力形成的冲击是强大的,我甚至觉得裸眼3D技术可以颠覆很多文化和自然景区传统的打造方式。看《梦回车溪》,不算大景区大场景,但是崖壁一段并不复杂的一小段3D投影,氛围到了,行?开始。对景区打造起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足矣。深入了解一下看行业发展,各种载体的运用都开始从“炫技”向“化进现实”努力。看了南京达斯琪做的机器臂搭载的金龙飞舞全息影像,很灵活,可以适合任意的户外环境,很受欢迎。看过湖北荆州的《巾帼》演艺,舞台演出和全息表演很艺术地融为一体,时空转换就在光影的一闪之间,极大地增进了舞台表现能力。还有“全息人像和真实模特同台走秀”,真正的“虚实一体”。这些科技旅游产品本身先进与否,在这里是第二位的问题。重要的是他们为科技和产品结合开路,通过数字技术神奇的魅力,为现实世界尤其是旅游产品的打造提供更新的创造手段。

梳理案例的过程中,我有一个不确定的感觉,就是在以“广泛运用于各种场景的科技,促进文旅产品升级”方面,中国文旅产业可能是做的比较好的。接下来观察各地文旅运用科技赋能的状况,应该说一些省市正在抢占这个赛道。上海、浙江(杭州)、厦门对“元宇宙”产业重视程度很高,政府有规划有政策有引导。上海的探索产品更前卫,更多样化。除了多个元宇宙馆,上海天文馆,科技馆、《一夜无眠》剧场、还有死亡体验馆、暗黑体验馆、极至VA体验馆,很多科技和文化的前卫产品在这里汇集。这些元素与时尚之都,科技之都的城市性质很搭。当然杭州成都的特色产品也不差。科技元素在文旅产业广泛运用的局面已经有了。

2,光影秀和休闲度假产品营造。

提出光影秀为一类产品,是因为光影是数字科学的一种,计算机的视觉技术本来就很前沿。在旅游运用中,开始是纯粹的秀光影,现在是庞大的产品簇群。特别是在城市休闲和度假产品中广泛运用,产业化程度也很高,至少是千亿级别。

城市夜景打造和休闲夜游是文旅热点。城市夜景的水平代表了城市发展水平,搞旅游的都曾经彪称世界三大夜景,“维多利亚港湾”“北海道函馆”和“迪拜”。现在肯定不是这个榜单了,上海外滩,重庆黄崖洞,深圳和广州,中国各个城市灯光艺术设计和视觉科技进步非常非常显着,从追求绚丽到控制调节,从美化亮化到层次、协调、整体性和节奏感,从代表性建筑的艺术呈现,到文化代表性的3D Mapping建筑秀,从绚丽到内涵。哪个城市没有个地标性夜景和几个好玩的夜消费场景,这个城市就直接被消费者列入“衰落城市”的名单。这个进步是普遍的,有赖于公共产品需要和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现在我们不缺美丽的夜景,但是缺乏欣赏城市夜景的消费场景。当然这不是科技问题。

休闲文化对数字艺术和光影艺术格外倚重。把寻常街区和普通村落打造成休闲场景,光影技术是魔力支撑。大唐不夜城,白天是曲江,入夜就是辉煌大长安。现在几乎每个有能力的景区都有光影表演或者实景演出,规模未必大,技术未必炫,但是技术和内容的结合程度是比较高的,对景区的增益非常明显。前段文旅部推荐的24个科技赋能文旅的案例,很多是科技手段打造的休闲场景。如《无界·幻境》,河北保定滹沱河的一个小岛,通过光影赋以主题,创造出意境和氛围,“行浸式夜游”受到欢迎。北京亮马河的“水岸休闲街区”, “如梦”“觅马”“行船”“滨水”“幻景”,一路“创意光影场景”,最终以闸为幕,全息投影+cave(洞穴),氛围到了,效果也飙了。《梦回车溪》,《梦回庐陵》,《只此青山湖》 《 萌鹿仙踪》,都是把山谷或者是把湖水、森林当做天幕,以大自然为舞台,随物赋形,创造出神秘,超凡,唯美的环境,科技对氛围的贡献很多都是满分。

光影科技运用的高阶是在与本土资源结合中创新。武汉黄鹤楼是着名景区,但是实话实说景区视效与盛名不匹配,但一场《夜上黄河楼》,“光影秀”伴“诗画游”,立马拉升了景区甚至城市的浪漫度。还有《云上九歌》(湖南益阳马路溪村),也只是个4A景区,很不显赫, 但溶洞有内容传说,3DMapping技术特别适合洞穴中创作,做出的景区,据说“洞景合一”,仙侠氛围很浓。这些探索让所有的洞穴类、森林类、悬崖类、古建筑类景区都看到了就地创作的潜能和优势。光影和科技对这些产品的技术加持,具有点石成金效果,创意可以点石成金,科技可以点石成金。高质量发展的精髓不是堆砌,而是创造。

3,XR和实景演出。

中国的实景演出整体上可以说是“就地创作的高地”。全国300多场“光影秀等视觉科技+本土表演文化”是中国文旅融合成果最彰显的领域,也是技术和本土文化融合的沃土。整体上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后续的发展只能在艺术风格和科技载体上争奇斗艳,不断翻新,竞争也比较激烈。在很多产业人自己看来,这已经是卷坏了的一个赛道,但是从旅游发展史和科技运用史来看,实景演出成长成熟正是旅游产品创造、创新、创意的一次大提升,用现在的语言描绘,就是IP+创意+科技创造的极致美景和文化意境,是科技对虚灵空间的再现,同时是对现实景观的增强。现在都说XR,实景演出本质上都是XR。十几年实景演出的成长成熟,一是催化了文化风格的多样,二是促进了很多新技术的运用(比如多媒体控制技术),三是形成了文旅结合的商业模式。有人买单有人投资,所以这个行业可以整体发展,可以蓬勃兴旺。

这种融合发展的能量超出想象。为了解决“娱”的问题和“夜生活”的问题,早期的旅游业界对标拉斯维加斯的“秀场” ,专门力量来组织民族文化的演出和娱乐性演出,但是效果一直都马马虎虎。只到实景演出品类出现,各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以自己文化的独特IP,在技术上学习、比较和竞争,一发不可收,蔚为大观。几年来观察比较其他国家做的不错的一些产品,如耶路撒冷大卫城的灯光秀,但是为数不多,且拼配比较单一,都集中在舞台和艺术家创作的小空间力,如法国和日本的一些视觉艺术精品意境。而中国的夜间秀品类丰富,且与实景结合,天成的东方意境中国美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裸眼3D+飞跃系。

这是完全引进的数字文旅产品样式。以迪斯尼的“飞跃地平线”为标杆,中国“方特”历经20年的穷追猛赶,现在我们拥有最多的各种“飞跃”,飞跃神州,飞跃长江,飞跃长白山,飞跃恐龙森林。虽然到现在为止,“飞跃系”都是基于年轻人主体的专门游览娱乐体验方式。但是因为技术相对简单和内容可再创,促进了大批复制产品。球幕,悬挂,俯冲,尖叫,已经是科技旅游产品的家常便饭。

关键是创新和变迁。这类产品创始者是迪斯尼,至今的领先者还是迪斯尼。他们为创造娱乐世界的这种超越时空感,创造灵异空间和魔幻空间,一直在搞技术攻关。从控制声光电,创造“六感”“通感”,加上骑行系统的物理速度,试验不断。像加勒比海盗的暗黑骑行系统,现在看起来好像也并不很高科技,但是此前就没有人为了一个游乐的特效而搞得这么精专,现在也没有。中国的企业还没有这种耐心和投入。现在的裸眼3D等一系列的前所未有的数字技术手段出现,实际上为实现新的项目特效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业界一直预言突破即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也许正在酝酿之中。超越会如何发生还不可知,但是裸眼3D+飞跃动感整体上成为一种技术元素,成为更多类型文旅项目的表现手段。使用最好的是“中共党史展览馆”,把“3D+飞跃+动感”全套运用在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各种着名历史场景的表现中,用“通感”的手法实现了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性还原。展览中设计对与飞跃地平线,飞跃神州一样,飞跃中国各大工程,“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感觉很是酣畅。还有很多专题博物馆的生动展示,像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站在1:1真实运河木船上,舟行千里,徐徐看尽3D运河真实风光,3D+飞跃,+漫游,+Worlk,+闲逛,+无穷。苹果库克发布新头显的时候说,“空间计算时代”需要3D运用更日常化。中国文旅已经相当日常化了吧。

5“数字科技+文化遗产”

到今天为止已经出现的“伟大的文旅数字产品”还是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仿真还原。国内的代表作是“数字敦煌”,可以说敦煌已经在数字世界获得了永生。其中最为特别的是那些通过数字再次还原为洞窟,好像是《莫高窟第420窟》,数字扫描,1:1还原,真实逼真到一模一样,直接就是数字孪生产品。这对中华文明如海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传承、研究提供了最大的科学支撑。中国这类高精还原的数字产品也有特殊性。在重要文物修复和特别是古书画还原上运用比较好。字画文物有特殊性,扫描建模更容易还原仿真更理想。央视联合24家博物馆,数字化了156辐宋代花鸟鱼虫古画,还有故宫还原并动起来的《千里江山图》,都是数字文化产品的杰作。

我们看到的多数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还是展陈方式的数字化增效。达不到“数字敦煌”这个意义和层次上的数字文旅产品。当然展览展示方式对文旅产业很重要,我们在重现文化遗产的历史辉煌时,还是要“让文物炫亮起来”。所以我们有《三星堆的光影艺术展》,《大足石刻》,《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馆》。都是当地文化主题,利用XR、多媒体互动投影技术等各种科技手段,展示这些世界文化遗产,追求的是加强体验和互动,本质上说还只是展陈手段的进步和传播手段的进步。这个展陈的提升中,前面说到过的元宇宙项目《消失的法老》是个榜样。这各项目在本质上也属于“数字科技对文化遗产的还原”的产品,并且有很好的的交互性和娱乐性,也因此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和普及意义。还真是感慨法国人仿真还原的科技水准,在胡夫金字塔内部和周围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勘测,在虚拟现实引擎上以1:1高精度重建还原,可称巨作。虽然也叫“元宇宙产品”,但是这种实打实的“元宇宙产品”与其他天马行空的“元宇宙产品”不一样,基于抢救、发掘、传承和保护的需求比较刚性,产品前景强大。想象中国所有的石窟艺术、雕刻艺术、各种名胜古迹建筑都有数字孪生产品,既能观看全景全貌,又能进入建筑和文物内部全方位观赏,还能零距离研究细部,虚实一体,古今一体,真是文化遗产的幸事,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幸事。

最后是对科技赋能的期待。思考科技旅游产品发展,同时一直在自问,科技为赋能旅游还能做些什么?我们对“科技赋能旅游”还可以做何期待?相信科技的力量,拥抱科技时代,所以我们业者对每一种科技的出现都高度敏感,时时感觉到伟大时代的伟大产品就要到来。并且每一种技术产生运用在文旅行业,都会引起小小激动,不断激发对新的旅游产品的想象,总是在说“新的赛道来了”。但是现实往往很惨,那些高举着科技新概念的产品,高高举起,悄悄放下,舆论热闹一下,接着就销声匿迹了。不过放下焦虑,潜心产品打造,一段时间后回顾,发现那些探索和试验留下的创新概念、技术手法、营造方式,在一些不怎么“科技”和“时尚”的旅游产品中,有悄悄出现,并且作为一种元素,嵌入产品环节,虽然这些技术本身不再为主体,但是提升了文旅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原来新产品新技术新时代已经悄然出现,并不是想科技企业每发布一款新品,都有一个全新的世界骤然出现。

这是否就是旅游科技进步的一种表现。运用型、微创新、实现渐变。不要光说革命性的整体项目的产生还在酝酿突破,要更多看到科技作为文旅项目中的新元素,正在在渗透于文旅项目的方方面面。去年中国旅游协会推出的“中国服务优质案例”中有一个小项目“声入姑苏”,没有绚丽的光影,只用“生活和历史的声音”一种元素来表达江南水乡独特氛围,同样沉浸,更加精彩,混合现实,行为艺术。这提示我们,科技手段在旅游中的利用,不是炫技竞争,不是越新越奇越好,提升和进步的方向是“以最合适的技术表达内容”,“以最合适的方式切入人们的精神需求”。看各国的科技运用,醉炫目的是纳斯维加斯,但是我最感动的科技运用却是克罗地亚一个小小的城市扎达尔的“海风琴”的设计创造,那是科技、艺术在地化创造的典范。虽然因为国家还穷,城市太小,不太为人知,但是看过的人,相信终身难忘。科技技术运用于文旅发展,最高水平在于用得巧,最好发展在于渗透于多环节多场景, 带动行业的整体升级。

科技技术元素化,意义重大。参观《无相》时,与项目上的小朋友们交流,项目本身在数字艺术上是先锋,但是把其中的光、影以及材料技术镶嵌在各种文化旅游场景中,才是先锋项目的价值和意义。由此,“无相”便是“千相”“万相”“无数相”“众生相”。当这些新元素运用于文旅项目中,不是专门的炫技,而归于“无相”,方是科技赋能的高阶和深化。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